文科生該挑選什么樣的大學 |
發布者: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4/7/6 18:10:14 閱讀:2716次 |
作為文科生,選擇大學,由于專業相對來說沒有理工科那么實用,所以對校園環境、學校的歷史傳承和人文素養教育應該特別重視,如何選擇一所適合你的大學,讓自己的青春四年不虛此行,的確是一門學問。 硬的重要,軟的更重要 對一個學校的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主要還是它長久積淀的特有氣質和深厚底蘊。有人說北大學子仿佛一柄鋒芒畢露的青虹,清華學子就像削鐵如泥的利刃,復旦學子宛如輕靈飄逸的短劍,而南開學子更似樸實沉穩的玄鐵重劍。從這些比喻中,我們可以看出北大學子宏大的氣魄,清華學子銳利的氣勢,復旦學子靈透的氣場,南開學子沉穩的氣度。在我看來,這些閃耀著人性光輝的點滴故事才是大學人文精神的精髓,才是大學最可寶貴的財富。特別是對于文科考生,這種高校內在文化基因的傳承和發揚,正是大學“止于至善”的要義所在。 北上廣人杰,云貴川地靈 跟其他省份水平相當的大學相比,北京、上海高校的錄取線往往要高出來好多。一方面,這一現象反映了廣大考生對北京、上海等地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度認可和理性抉擇,因為你讀大學的城市有可能就是你一輩子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另一方面,這種群集效應也反映了考生盲從父母、社會等外在因素而隨大流、趕潮流的非理性行為。在選擇大學的時候,是扎堆北上廣,還是另辟蹊徑選擇二線城市,成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愛人是青海人,成績中上,典型的射手座,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吃貨和玩家。雖然她高中是理科生,最后學的是工科專業,但是她的案例值得我們借鑒。在選擇大學的時候,她主要考慮了四個因素:交通、飲食、氣候、風景。也就是首先考慮了學校所在城市是不是“好玩兒”,學校的基本面反而考慮得較少。她在成都上了四年大學,并對自己的大學很滿意。讓她永遠難以忘懷的,恰恰是成都的美食、四川的美景以及有利于皮膚和身材的天府氣候。 國際經濟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原理叫做比較優勢,即使是最窮的國家,它和最富裕的國家之間也存在進行貿易往來的可能,這種可能性就來自于各自稟賦不同而形成的比較優勢。同樣,不同地域的大學,也都有其吸引我們的特質,有的是地理方面的,有的是學科方面的。所以,我們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不能只考慮這所學校是不是“985計劃”,是不是“211工程”,也不能只考慮四年后的就業,更要考慮自己具體的真實想法。因為大學文科不像理科的應用性那么的立竿見影,理科很多情況下是在學一門手藝,文科更多的是在熏陶一種素養,一種更為健康的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態度。因此我們可以說,如果你熱愛冰雪世界,恰恰又喜歡哲學思辨,黑龍江大學歡迎你的到來;你要想研究甲骨文,研究先秦歷史,最好的選擇就莫過于鄭州大學了;你對少數民族文化感興趣,我看云南大學就非常合適;你將來想從事旅游行業,海南大學也是一個不錯的去處。所以,建議文科考生下工夫去發掘一下自己的需求和目標高校的特質,如果兩者的匹配度很高,那就有足夠的理由做出選擇。 帶數學的好,不帶數學的或許更好 對于大多數文科考生而言,數學是選擇專業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很多高中的文科生,都是出于數學成績相對短板而選擇文科的。對于數學成績較好的文科考生可以選擇經濟管理類專業,這類專業一方面就業相對容易,一方面對高等數學的要求也比較高。當然,競爭也相對激烈。不想繼續學習數學的同學,也有很多的專業可以選擇,比如法學、政治學、文學、外語、歷史、哲學等等。 即使在經濟管理學科里面,也有很多的門道需要了解。以工商管理大類專業為例,不同專業培養的學生氣質也不一樣:市場營銷的學生往往相對外向,會計專業的較為內向,工商管理學生專業基礎寬厚俗稱“萬金油”,財務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相對專業性較強。經濟類也是這樣,金融很熱,經濟史很冷,但熱的不一定適合你,冷的有可能你很喜歡,都是因人而異、相對而言的。 報考什么專業,第一還是要考慮自己的特點。無疑,經管是熱門專業。我們不能因為熱門就不加分析地跟風,還要看是不是適合自己。我當年特別想學習中文或者是英語,但是被我父親給制止了,最終讓我報考了經濟學,他的理由貌似很充分:“語言僅僅是一種工具,學經濟也可以學習語言,學語言你能掌握經濟嗎?”只要你知道“專業”這個詞的確切含義,我爸爸的理由就站不住腳了。我在大學里學習成績平平,某種程度上也跟經濟學不是最適合我的專業有關系。 文科生在大學學習一些除經管外的人文社科學科是個不錯的選擇。我本科學的經濟學,研究生階段攻讀美學專業,因為我覺得應該關心一下人生、關心一下幸福。我認識很多同學,本科學的經濟、管理,碩士研究生階段又回歸到了文學、歷史,甚至是導演學(著名作家張潔也是從經濟學轉移到文學)。實際上,大學文科專業的界限并沒有那么明顯,很多高,F在都在嘗試著進行按大類招生,就是按照一級學科大類招生,甚至是只分文理兩類,然后再細分專業。對于文科生而言,基礎性的、常識性的知識對一個文科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文史不分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左手職業,右手興趣 我認識一個博士研究生同學,會計學專業,她在一次討論會上說,自己一點也不喜歡會計學。此言一出聽者都非常震驚,不喜歡一個專業居然可以一直忍受到博士階段,甚至是以后一輩子都要跟會計學知識打交道。她說她最愛的是文學,文學中最愛的是詩歌,這就更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了。 我們知道,在專業選擇方面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原則,一個是職業驅動原則,一個是興趣驅動原則。職業驅動有一個價值取向,很簡單,人總是要吃飯的嘛,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追求生活品質。興趣驅動的作用機制就要相對復雜一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好是一個人創造力最根本的原動力。如果你從事了自己喜歡的職業,那就是善莫大焉了。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沒有那么幸運,一輩子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其實,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沒必要太過悲觀。我們鼓勵愛我所愛、學我所學,盡可能選擇自己感興趣和擅長的專業,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另一方面,我們也提倡左手職業,右手興趣。通過業余愛好,來彌補專業學習和工作無法帶來的人生成就感和滿足感。我學經濟學就有一種先結婚后戀愛的感覺,因為我的選擇可以說是“父母包辦婚姻”,但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很多經濟學家也是文學高人,經濟學理論的終極旨歸和文學藝術是一樣的,終極關懷都是人的福祉、完滿和自我實現。 前面提到了選擇大學時候的比較優勢理論,同樣,在選擇專業方面,考慮到職業和興趣兩方面的因素,我們也可以放寬視界和選擇范圍,本著知己知彼的出發點,“劍走偏鋒”,慧眼獨具,發掘出適合自己學習的專業。我一個弟弟在志愿填報的時候,結合國家文化大發展的宏觀背景和他個人擅長寫作的優勢,我建議他報考北京印刷學院,學習出版和編輯方面的專業,結果他學習成績不錯,工作也落實得很好,證明了我們選擇的正確性。性格相對安靜的同學,可以考慮報考圖書館學和檔案學,這些相對冷門的專業,分數要求較低,而這幾年的就業也非常不錯,F在的”90后“比較獨立,有自己的想法,也向往自由和創意的工作與生活,那么,選擇農業、社會學、心理學,甚至是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等方面的有關專業,將來工作能夠進行一些田野調查和野外作業,無疑也是一個很誘人的方向。所以說,專業選擇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可挖 |